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与孩子血缘谁更近一点
你觉得自己家孩子是亲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呢?
在很多人的认知理念里认为:孩子跟爷爷奶奶是血脉相连的关系,跟外公外婆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外公外婆再疼外孙也没用,外孙也不会亲他们的。特别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这个观点根深蒂固,你要是跟他们讲每个孩子跟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一样的血缘关系,他们认为你是在胡说八道。
实际上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就遗传基因学理论来说,染色体和线粒体决定人体构造和性别。
每个人都有23对染色体,父母各占百分之五十;父母的染色体是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那里遗传来的,同样也是百分之五十;所以,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孙辈身上各占百分之二十五的遗传基因。
虽然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1/4的血缘关系,但是线粒体基因是单独的,只能由母亲传给孩子,所以只能靠女性代代相传下去。所以不管是外孙还是外孙女,都是和外婆基因更多。而且,只有外孙女才可以将外婆的线粒体基因继续遗传下去。
早在1980年代,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研究者,约克大学的利特菲尔德(C. H. 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拉什顿(J. P. Rushton)对丧子家庭的调查就发现,当孩子夭折之后,老人之中最伤心难过的是外婆,其次是奶奶和外公,悲痛程度最轻的是爷爷。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坦斯卡伦(A. O. Tanskanen)等人,对英国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老人对孩子的投资,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时间方面,外婆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奶奶,接着是外公,最后是爷爷。
所以说,外婆才是跟孙辈在基因上占比重最大的人,如果要谈血缘关系,她才是最近的。
这也就不难怪现在有好多歌曲和书籍回忆的都是外婆,因为外婆亲外孙那是真亲啊!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不管她知道这个孩子不跟着自己家姓,还是心甘情愿付出满心的爱。
但是,另一方面,血缘关系并不能决定亲子感情,只是基础而已。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依恋建立在爱、陪伴和良好的沟通之中,只要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温暖,自然就会对爱他的人产生情感依恋。
明明血缘关系外婆更近,为什么很多孩子还是亲奶奶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1、奶奶带的时间多
我们是父系社会,孩子跟着父亲姓,多数也跟爷爷奶奶一起居住,很多家庭认为奶奶带孙子天经地义,所以还是奶奶带孩子的家庭居多。
奶奶跟孙辈天天相处,自然感情深厚。
外婆带娃只是在近些年的大城市比较多。因为城市中女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让父系家庭的观念有所淡化,而外婆带娃与妈妈之间的合作也更为融洽,所以才出现了很多外婆带娃的现象。

2、受“香火”观念的影响
传统思想认为,儿子、孙子是爷爷这边香火”传承,外婆那边没有这个“义务”,那是外婆的儿子和孙子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大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会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思想。
我们这儿有一句俗语说:外甥狗,外甥狗,吃饱了就走。意思是说:外甥不亲外公外婆,只稀罕外婆家的饭,吃饱了抹抹嘴回家还是找自己的爷爷奶奶去了。
我一位闺蜜的妈妈非常亲闺蜜的女儿,虽然小时候没长时间带她,但每个周末都会让她回来吃饭,关心她。闺蜜的女儿也是挺亲外婆的,但是外婆不时会问一句话令闺蜜的女儿不爽:“你是不是不亲我?我对你这么好,也赶不上你奶奶是吧?唉,外甥总归是外甥。”
你看,外婆看似在跟奶奶争宠,实际上不知不觉在给外孙女灌输“咱们只是亲戚”的思想。
3、父母引导也很重要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谁带跟谁亲,等孩子大点懂事了,父母和周围环境的观念引导也很重要。
父母如果对待双方老人一样尊重孝顺,日常言语传达出的观念也是如此,孩子自然也会同样亲近双方老人;如果妈妈在家庭中话语权很低,娘家也不太出面,孩子自然不会跟外婆家近。
“孩子跟外婆还是跟奶奶亲”,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案。亲情无价,无论是奶奶带娃还是外婆带娃,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安心地工作,让孙辈们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