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明确高风险区解除标准 高风险区如何解封 高风险区域多久能解除

10阅读模式
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其中,高风险区方面: 1.划分标准。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2.防控措施。实行封控措施,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封控期间发现新的感染者,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可将原封控区域全部或部分延长封控时间。 3.解除标准。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之后,各地如何不折不扣且科学精准地落实? 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四个文件,以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下称“第九版防控方案”)基础上,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这四份文件对高低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重点人员核酸检测等多项工作进行优化。 “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尽早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两类风险区。 其中,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离开所在城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不同于第九版防控方案“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上述实施办法中高风险区划定范围更加精准,即“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 但该实施办法同时提到,“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高风险区的解除条件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所有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对比第九版防控方案,该实施办法还明确提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官方明确高风险区解除标准 高风险区如何解封  高风险区域多久能解除 9月7日夜,志愿者在贵阳市云岩区一居民小区疫情防控点值守。新华社图 5类情况不纳入风险区域判定 根据实施办法,有5类情形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不纳入风险区域判定。 1.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无集中隔离点之外传播风险。 2.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无家庭外传播风险。 3.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严格闭环管理期间发现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经调查评估无闭环外人员传播风险。 4.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经调查评估无传播风险。 5.核酸检测Ct值≥35,且经甄别为既往感染的入境人员。 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 重点机构核酸抽检“可根据当地防控需要” 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人员,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 其中,辖区内出现 1 例及以上本土感染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 20%的抽样比例或按照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当没有本土疫情发生时,重点机构核酸检测频次如何定?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可根据当地防控需要组织开展核酸抽检。 该文件同时提出,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完成集中隔离的密切和入境人员需居家隔离 根据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那么,对于上述密接、入境等相关人员而言,从居家健康监测到居家隔离有哪些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中明确,“居家隔离”的管理对象包括包括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居家隔离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所在社区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外出,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另据《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居家健康监测”的管理对象为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舱)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需进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相较于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需要同时展开“抗原+核酸”。“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需根据相关防控要求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人是新冠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基于此,《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还明确,基础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不能作为儿童、孕产妇、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等居家隔离人员的陪护人员。  

懂站帝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9504503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