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果然还是变天了。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遭遇刺杀不幸身亡后,外界就有声音怀疑自民党和“安倍系”会以此为契机,主张自己极右的政治诉求。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1日,日本第二十六届国会参议院选举最后计票结果公布,自民党获63席,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这般兴师动众,只为一个目标—“修宪”。
近年来,日本右翼迅速抬头崛起,一面是跟周边国家产生激烈的主权领土争夺,另一方面不断靠近美国政策,尤其是在军事上更进行深度的绑定跟磨合。这些看似疯狂的行动背后,都隐藏着“修宪”的野心。
自二战结束后,日本虽苟延残喘获得再次发展的机会,但在国防力量方面一直难有起色。主要是碍于安保条约的限制,不敢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发展军备,直到安倍晋三上台。
2006年,他初次就任日本首相就宣称要“摆脱战后体制”,恢复日本“正常国家”的主张。
在日本右翼政客不断煽动下,国内民众逐渐开始支持“修宪”一说,2016年其支持率已经超过50%,但时机尚不成熟。后来上任的菅义伟,包括现在的岸田文雄,都大谈特谈此事,还特意强调增加国防预算的必要性。这些都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已经掌握实际的话语权。
现在所谓的“修宪四党”,即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已经获得82个以上的议席,还有84个以上的非改选议席,从理论上取得“修宪”所需的三分之二以上议席。

这为岸田文雄“修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创造了绝佳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倍的死反而促成岸田文雄在任期内完成三代首相都没做出的壮举。
一来是日本右翼力量肯定会打着“继承安倍遗志”的旗号,去积极推动其生前主张。二来是安倍之死令自民党内部权力涣散,反而巩固岸田文雄的政治力量。三来也是受国际因素影响,美国要加强在亚太的部署,就必须给予相当程度的“自由”。
我们不应忽视日本自身在军事上的“潜力”,仅凭自身力量能魔改两艘万吨驱逐舰自由起降F-35B战机,研发的F-2其各项性能也不输寻常的四代机。在核工业方面,也有相当成熟的技术水平。
如果真如他们所言,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那第一件事肯定是名正言顺的扩充军备,大搞竞赛。第二件事是积极参与国际军火市场,谋取一席之地。第三件事或许就是加入北约或AUKUS安全框架等西方军事组织。
在“非常正常状态”下,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实力常年徘徊在第五、第六,一旦放开手脚的发展国防力量,恐怕能跟印度一较高下了。
其实对于日本走到今天,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这是他们从二战后心里一直盘算的事情。
日本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他们在封建时期学习了我们优越的文化制度,又在二战后重新被予以“重任”。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只有不断向外扩张,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修宪四党”取得多数席位的背后,是日本对二战所犯罪行毫不思过的现实,是日本刻意隐藏战争事实的野心。
日本政客一直口口声声叫嚣别国是威胁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因素,自己反而穷兵黩武,引狼入室。
最关键的是国际社会对此置若罔闻,就连韩国最近的态度都发生转变,这背后是明显的政治“站队”。
可想而知,日本在完成一系列改革后,下个目标将瞄准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人的性格不是愿意做他人附庸,牺牲自己成他人之美。现阶段,双方都知道是彼此利用的关系,而美国人最大的依仗是日本在亚太地区并不“安全”,需要美国力量来投射。
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可过去的事却很清楚。日本有意识的选择将二战时期对他国迫害的历史进行遗忘,但应该没法忘记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还有那场决定太平洋战争的李梅“火烧东京”。
这些事现在没被做文章,不代表将来不会。日本政客如此煽动国内民粹情绪,到头来恐怕会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总而言之,亚太地区如今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且看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静观其变。
62年后,又是7月,岸信介的外孙、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这次,他没有像自己的外公那样逃出生天。
一
安倍遇刺,震惊世界。作为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已退休两年,为什么还会被刺杀?对日本政坛而言,安倍遇刺身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实际上,安倍虽然卸去了首相职位,却“退而不休”,仍活跃在日本政坛。出事前,他还是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是自民党内最大派阀“清和会”的首领,他的一言一行,仍在政坛拥有巨大影响力。不说别的,单说首相人选一事,自2年前安倍因病辞去首相一职后,其继任者无论菅义伟或是现任的岸田文雄,如果没有安倍的支持,都不可能上位。
在很大程度上,安倍仍是日本保守势力的精神领袖。这不仅因为他长期执政,还因为他特殊的家世:外公岸信介是前首相,外公的弟弟佐藤荣作也是前首相,爷爷是议员,父亲是自民党干事长……他自己39岁当选众议员,46岁担任官房副长官,49岁担任自民党干事长,52岁首次担任首相,被称为“保守派的王子”。
岸信介家族合影,中间小男孩为安倍晋三(图源:网络)
日本的精英阶层讲究家族出身,“政官财”界上层自成圈子,政坛尤为如此。安倍在“血统”上无可挑剔,在政见上极为“坚定”。这样的政治人物,很难完全通过后天培养,而是主客观多种因素再加上一些机缘巧合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即使在2007年以并不体面的形式(因溃疡性大肠炎突然辞职)离开政坛后,安倍仍能得到一批保守派的忠实追随,最终于2012年重登相位。
纵观日本政坛,在保守派势力中,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取代安倍的位置。
况且安倍只有67岁,这在日本政坛不算高龄。如果时机合适,他完全具备第三次出任首相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本身就会巩固和加强他在日本政坛的地位,现任岸田政权或今后的继任政权始终难以摆脱安倍的影响。
然而这一切在7月8日上午戛然而止。
安倍遇刺(图源:央视新闻)
二
没有了安倍的日本政坛会发生什么?岛叔推算,大致有如下可能:
一是保守派的分化组合。由于安倍的强势存在,保守派的下一代领导人中,暂时还没有能够“服众”之人,像安倍这样“世代三公”且本身又有一定政治能力的人物更是难寻。群龙无首,保守派恐怕会出现一轮分化组合。
尤需注意的是,此前,安倍虽然在政治方向上推动右转,但出于对政策“时度效”的考虑,还要不时约束一下高市早苗等相对激进的右翼势力。安倍死后,这些右翼中的“激进派”是否会单独成群?没有了保守派作为整体的“拖累”,激进势力会不会变得更激进,甚至走向极端?
二是政官界的“洗牌”。安倍之死,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真空。自2012年以来,日本政官两界的很多事情,比如重要人事、运行体制、分利机制等,都是在安倍主导下安排的。由于安倍退下来后的强大影响力,继任者或是“萧规曹随”,或是出于各种忌惮,并没有过多触动旧有安排。如今安倍不在了,原本被他压制的党内矛盾和龃龉,很可能会浮上水面。一轮政官界大洗牌恐难避免。
2020年8月安倍卸任首相后,日本人开始讨论“后安倍时代”,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后安倍时代”或许得从7月8日的这两声枪响开始。
三是日本的政策前景。安倍在政治、经济、外交、安保领域都有比较明确的想法和实践,他的遇刺,让日本的政策前景多了一些变数。以修宪议题为例,如此重大的议题,只有兼具政治资源、政治能力和政治意图的人,方能推动实现。安倍是比较有能力接近这一目标的领导人,而其他人呢?或是有想法但缺资源能力,或是有资源能力但缺强烈动机。如果保守派要推动修宪,可能要耗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多资源。
以安保为例,安倍是进一步提高防卫费的有力支持者,甚至是最重要的支持者,而且他的弟弟岸信夫是现任防卫大臣。安倍死后,岸信夫是否还有能力和资源去推动预期的防卫费快速增长?

安倍遇刺现场,嫌犯被制服(图源:网络)
三
以上都是“可能性”,再说说“确定性”。
比如,安倍执政期间,尽管祭出了“安倍三支箭”等一系列政策,却未能改变日本面临的根本问题——高龄少子化、产业空洞化和严重的政府财政困难,国家发展走势仍旧低迷。在他死后,这一趋势同样难以改变。
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日元汇率一路狂跌,日本经济的中期前景进一步看淡,日本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汽车制造业,也因在新能源车时代选错了发展方向而处境艰难。如果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失去昔日优势,日本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恐将进一步下降。安倍一直梦想日本“夺回昔日荣光”,但这点遗愿不知何时能实现。
那么,安倍遇刺,对国际格局会有怎样影响?
岛叔觉得,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安倍执政的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但安倍遇刺这一事件本身,并不会对大势产生明显影响。日本的对外政策之所以是当前模样,外有美日同盟因素,内有日本精英层和部分社会民众的认知偏差,还有真真切切的利益集团影响。
对日本而言,面对百年变局,本应选择与邻共进之路,但在一些政客的带领和推动下,仍在十字路口徘徊,甚至不时走入歧途,真可谓“时也,运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