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4点左右,东航MU5735航班失事后2天,第一部黑匣子(驾驶舱语音记录仪)被发现,但是外观破损严重,主要的存储单元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3月27日上午9:20左右,第二个黑匣子(飞行数据记录器)在撞击点东侧山坡坡面1.5米土层下被消防员发现。

至此,东航失事航班的两部黑匣子均被找到,稍后的设备修复、数据提取和分析工作将在位于北京的航科院有关实验室内进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MU5735航班遇难的真相将会被逐渐打开。
“都21世纪了,互联网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飞机上的黑匣子不能采用实时的云存储,那样岂不是数据能在第一时间被提取出来,而不像现在这样还在纠结黑匣子里的存储介质是不是损坏了,影响数据提取和分析?”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

黑匣子有多抗造?
执飞东航MU5735航班的波音737-800NG飞机上使用的是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黑匣子。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会存储在橙色的圆罐中,学术上称之为碰撞幸存存储单元(CSMU),它用螺栓固定在记录仪的平坦部位上,可承受极端高温、剧烈碰撞和巨大的压力。

韩亚航空公司 214 航班上使用的是美国霍尼韦尔生产的黑匣子
之所以黑匣子抗造,是因为存储数据的存储介质就被包裹在橙色的圆罐中,为存储介质提供三层屏障:
- 最里面是铝制外壳,它是存储卡堆栈周围一层薄薄的铝;
- 中间一层是高温绝缘,这种干二氧化硅材料厚 2.54 厘米,可提供高温热保护;
- 最外层是不锈钢外壳,把中间层的高温绝缘材料包含在大约0.64 厘米厚的不锈钢铸造外壳内,也有使用钛材质的。

不仅如此,黑匣子碰撞幸存存储单元(CSMU)产品还经受过“千锤百炼”,比如:
- 碰撞冲击:将产品以其本身重量的3400倍的力去冲击铝蜂窝目标,力量大于或等于实际碰撞中可能经历的冲击力。
- 销钉跌落:将一个227千克的重物底部安装了一个0.64 厘米的钢钉,然后从3 米高度跌落到产品上,测试抗穿透性。
- 静态挤压:对装置的六个主轴点中的每一个点施加 5000 磅/平方英寸的挤压力,持续5分钟。
- 火灾测试:将装置放入丙烷源火球中,使用三个燃烧器对其进行灼烧。要求在1100 ℃的火中能存活一小时。
- 深海浸没:将产品置于加压盐水罐中 24 小时。
- 盐水浸没:产品必须在盐水箱中存活 30 天。
- 流体浸入:将产品各组件放入各种航空流体中,包括喷气燃料、润滑剂和灭火剂化学品。
即便黑匣子的关键部位如此抗造,但是此次东航失事航班中的两个黑匣子关键存储装置(橙黄色罐子)都已经从黑匣子上脱落,可见事发时的冲击力有多大。

支持云存储和实时访问飞行数据
通过此次东航失事事件中黑匣子受损,人们不禁疑问:要是飞机上的黑匣子数据能够实时云存储,岂不是更安全?
其实执飞东航MU5735航班的波音737-800NG飞机上安装的黑匣子已经是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早前的黑匣子产品了。而他们公司最新的黑匣子产品是HCR-25,它仍然包含驾驶舱语音记录仪和飞行数据记录仪两个产品,满足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要求的“存储至少25小时录音”,而且具有90天的超声波定位信标。最关键的是,霍尼韦尔公司开发了互联飞机软件,该软件允许从飞机上快速远程检索数据以进行存储或分析,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航空公司可以从软件支持的实时数据流和云上传功能中受益,二是在紧急情况下,调查人员可以快速、更轻松地访问飞机上的数据。

HCR-25黑匣子是怎么工作的?
这种新型的黑匣子工作过程分为6步:
① 受监控的飞机符合全球航空遇险和安全系统
② 当前和未来的全球卫星网络,黑匣子数据传输到卫星上
③ 地面站用于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并将其传输到数据中心
④ 地面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和维护收到的所有数据
⑤ 向航空公司运营商提供的分析、维护运营质量的保证、警报、遇险事件
⑥ 安全人员可以要求补充信息,定期维护驾驶舱语音记录器、飞行数据记录器